中國足球學校建校20年(2016)的時候,我曾受邀寫了一篇追憶當年點滴的文章,真的是回憶滿滿,7年的時光轉瞬即逝,基地又迎來了50年慶,我也由而立之年走向了不惑,再次落筆追憶當年,似乎又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悟。
我們是96年第一批進校的學員,如今都已成家立業,但彼此之間還時常聯系,也經常相約逢年過節一起結伴去探望王校長、李導和其他老師們。我發現,我們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,當年的很多細節,個個都是如數家珍,甚至比我們的教練記得還要清楚,特別是王校長當年對我們的諄諄教導,他所說的每一句話,做的每一件事,都深深印在了腦海里。
因為在中國足球學校的那段歲月,已經在我們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,而我們從足校所學到的很多東西也一直伴隨著自己走到了現在。
那么在足校這些年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?我覺得其實是一種精神,這種精神,就是相信。
王校長和李導都坦率地承認過,在我們剛入學的那個秋天,他們其實是有一些擔心的,擔心我們這些小皇帝、小公主,最大的不過15歲,最小的只有8歲,個個都是父母和長輩們的掌上明珠,是否能夠適應這種遠離父母、半軍事化管理、每日出早操的嚴格訓練和管理模式?甚至想過可能要不了兩個月會出現大面積的退學潮。但是事實證明,他們的確是有些小看了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,我們絕大多數堅持到了畢業,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。
后來跟李導聊起來的時候,我說當初之所以能經受那么多的艱難困苦,之所以能咬牙堅持下來,是因為我們真的相信對足球這份事業的夢想,相信中國足球學校作為足壇黃埔的辦學理念,相信王校長提出“要做球星先做人”的要求,能夠幫助我們成長,能夠得到收獲。
其實,同樣秉持這份相信的,還有足校的教練員和工作人員,他們從天南海北匯集到這里,與家人遠隔千山萬水,陪伴自己孩子的時間可能都不如和我們這些隊員在一起的時間長,除了帶訓練,他們還要管生活,管紀律,管學習,甚至在經費極為緊張的情況下,教職員工們還自己上手,翻修場地,推土篩沙,開辟出十幾片足球場和其他一些訓練場地。
已經去世的李潤山老先生是我們81年級部的第一任主任,他曾經說過,足校最初的這些教職員工,往往都是身兼多職:當教練,當老師,當保姆,還要當民工。但是他們義無反顧地堅持下來了,我相信這一定是因為他們知道創業艱難百戰多,第一代創業者必然要承擔難以想象的艱苦和困難,而他們所堅信的就是他們的付出,必將換來基地的美好未來。
其實,這就是我對自己四年的中國足球學校求學期間最深的一點體會,領導們并沒有提出多么宏偉,多么高尚的目標,無論是基地的發展,還是對于我們的成長,他們只是想踏踏實實為中國的足球事業做一點事,而讓我感到驕傲的是我們真的相信了當年的理想,并一直為之奮斗,不僅僅是在足校那些年,也一直伴隨自己走到今天。
只有踐行者深信自己能夠實現的夢想,才能叫做夢想,才能讓人為之堅持不懈、甘于承受人所不能,也只有讓從業者深信能夠達成的目標,他們才愿意去為之努力,去付出辛勞和汗水。夢想和目標,不在于多么高大上,而在于是否能夠激發相信的力量。
而這份相信,我曾經在20多年前,從我們的校長到老師,再到同學們的臉上和眼中,真的看到過,對此我深深地相信。
作者簡介:
袁華,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在中國足球學校學習訓練。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,現任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中心項目主管。